clip_image001

網路上流傳一張黑色女人的旋轉動態圖片,表示每個人看到這張圖的旋轉方向不同是由於左右腦的作用。而如果能看到女人從逆時針轉突然變成順時針,代表IQ有160以上。這張圖片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有些人表示能看到圖片反覆換邊轉,有些人就是看不出來。難道只憑一張旋轉女人圖,就能測出人類智商的高低嗎?
看原信:你看到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轉?
首先,我們想知道的問題是:究竟有沒有可能看到圖片中的女人從逆時針變成順時針呢?
在信件刊出後,我們收到上百個熱情網友提供的線索。其中有許多網友提供自身經驗,或是提供某某網站的破解。在這些線索當中,除了圖片分解的作法外,用視覺原理解釋的說法也有好幾種,但都沒有提出具體的佐證。
我們先從圖片分解來看,其實早在我們一開始收到這封報案信時,淡水河就用ImageReady這套軟體將圖拆開來看過。這張旋轉女人GIF動態圖片總共由34個畫格組成,大約在第25格的地方,圖片會由逆時針轉變為順時針。奇妙的是,照道理每個人應該都要在圖片轉到25格時開始看到女人旋轉的方向改變,實際上卻非如此。
我們發現在看圖時可以控制自己想看到的畫面是左轉還是右轉,而且方法還不止一種。在讀者們提供的眾多線索中,我們一一嘗試這些控制的方式,並將測試結果條列如下:(難易度-星等:多~少=難~易)
1. 移動視線:難易度☆☆☆
利用移動視線焦點的方式,也可以達到控制的效果。先從腳踝慢慢的向上看,到臀部的位置再把視線移回腳踝,如此就能改變旋轉方向。
2. 轉換視角:難易度☆☆☆
這個方法跟移動視線的方法有點像,不過這次是靠身體移動。先站起來從仰角的位置看圖,再坐下從俯視的角度看圖,在過程中視線不離開圖,如此一上一下就能看到旋轉方向的改變。
3. 眨眼:難易度☆☆
用眨眼來控制方向,大概是所有方法中最簡單的一種。訣竅是臉要靠近螢幕,視線放在臀部以下,每眨一次眼就能改變旋轉方向。同理用轉頭的方式也能獲得相同效果,不過容易頭暈,因此不建議使用。
4. 遮蔽圖形:難易度☆
這是眨眼法的延伸方式。利用遮蔽圖形,讓視線集中圖片的於某部分,有助於更快控制圖片旋轉方向。方法很簡單,可以隨意一個視窗來蓋住不想看到的部分,或用紙遮住螢幕上的圖片。遮蔽的部分很自由,可以遮到剩下半身、剩上半身、剩影子,甚至只剩一顆頭,然後搭配眨眼法,很容易可以看出旋轉方向的改變。
5. 強迫思考:難易度☆☆☆☆☆
有幾位讀者指出,只要集中精神努力的去想,用強迫思考的方式就能改變旋轉的方向。不過竹子湖很努力的「想」了半天,卻無法用「強迫」的方式去控制圖片的旋轉。倒是在盯著圖片的過程中,因為眼睛酸澀不小心眨了眼,結果方向就變了。會不會是這幾位讀者把眨眼的效果誤以為是意念的控制結果呢?
除了直接看圖的方法外,也有讀者提供使用輔助線的方式來幫助固定女人的旋轉方向。他認為黑色的物體缺乏明暗陰影,人眼無法分辨遠近。因此加上輔助線,讓我們視覺專注於某一腳,就會一直看到女人是朝同一向旋轉而不再改變(參照:有趣的視覺遊戲你看這性感的女人是逆時針轉還是順時針轉咧?)。
總而言之,不管怎麼做,任何人都有可能藉由上面的方法之一看到女人一下子順時針轉一下子逆時轉(淡水河剛開始還很高興,YA~智商160耶,不過當他發現幾乎全辦公室的人都能看到時,就回頭默默的開始查案了)。但,為什麼呢?
一開始,淡水河還在亂猜,不過由於竹子湖以前曾經學過視覺心理學,因此猜想這或許是一種「錯視(illusion)」圖片。於是從這個方向來找,果然用「silhouette illusion」這組關鍵字找到了原圖出處。
日本視覺大師北岡明佳(Akiyoshi Kitaoka)在他的網站中提到,這張圖是由一個日本的網頁設計師Nobuyuki Kayahara所製作(參見:ProcreoFlashDesign)。可惜在網站中北岡明佳並未對這個連續旋轉的女人圖形的錯視原理多作說明。
為了更明確的解釋這種錯視現象,我們寫信請教對這個領域頗有專攻的台大心理系陳建中副教授。陳教授很快的就給予我們答覆,不過因為教授剛從歐洲參與研討會回來很多事要處理,目前只能先給我們一個較短的說明。
關於旋轉女人的錯視圖,陳教授表示這種剪影錯視(silhouette illusion)是一個古老錯視的花俏版本,原始範例出自Dr. Richard Gregory。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找這張原始範例,但網路上的錯視圖實在多如牛毛,我們無法確定陳教授指的是哪張圖(竹子湖按:尋找過程中,倒是無數次看到Penrose triangle)。
這裡有一個網站蒐集了非常多的經典錯視圖形,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參考:Optical Illusion Galleries;另外還有Dr. Richard Gregory的個人網站Professor Richard Gregory on-line,裡面有許多視覺與認知方面的論文。
陳教授簡單說明這張圖有時看起來會反向旋轉的原因,是由於「將3D物件以2D方式呈現時,所造成的模擬兩可的現象。」同時,「目前沒有證據表示此種認知現象與性別、智商或大腦的不對稱有關。」
在等待陳教授為我們進一步說明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錯視」的定義(參照:台藝大視覺傳達設計-錯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錯覺」這個名詞,常意謂著錯誤的判斷。在心理學中,所謂的「錯覺」是指對外界事物的感覺無法與其客觀性質相配合而言。而所謂「錯視」(optical illusion, visual illusion)是指眼睛的錯覺,一種將對象物之大小、形狀、色澤以及明暗等關係明顯判斷錯誤的現象。」

轉貼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scove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