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地球行星影片:NASA發現54顆可能適合居住的類地球行星

 

類地球行星 移民太空可行? 類地球行星 移民太空可行?NASA行星普查暗示銀河系有幾百億顆類地球行星,類地球行星首度"現身" 搜尋新地球迎突破.

影片:NASA發現54顆可能適合居住的類地球行星

 

銀河系行星人口普查四大發現:

1.據科學家預測,10.5%的恒星樣本系統記憶體在繞其軌道運行的類地行星。這種行星的直徑在地球的50%至125%之間。 #

2.7.3%的恒星系統記憶體在超級地球。這種行星的直徑在地球的125%至200%之間。

3.20.8%的恒星系統記憶體在類海王星行星。這種行星的直徑在海王星的2至6倍之間。

4.5.2%的恒星系統記憶體在類木行星。這種行星的直徑達到木星的6倍以上。

銀河系發現至少五個類地球行星

類地球行星浩瀚宇宙中,究竟是否有與人類類似的生命存在?人類及地球在宇宙中究竟處於什麼樣的位置?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對銀河系首次“行星人口普查”的初步推斷,再次激起了人類對宇宙求索的興趣。

類地球行星2月19日,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來自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宣佈了令人驚異的結論:銀河系至少有500億顆行星存在,其中至少5億顆行星處於“既不太冷也不太熱”的地帶,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類地球行星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都在致力於探索地球以外的行星世界,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發明與應用,則把這一夢想變成了現實。2009年5月至9月間,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對銀河系15.6萬顆恒星進行搜索,對銀河系行星進行首次“人口普查”。當有行星經過恒星時,開普勒將觀察記錄到恒星亮度有微量減弱。由於這種情況一年只發生一次,科學家們需要3年的資料才能最終確認圍繞與太陽類似的恒星運行的行星的存在並確定其位置。開普勒這次行星普查的主要使命並不是要弄清每一顆行星的具體狀況,而是要讓天文學家對銀河系究竟有多少行星、特別是有多少像地球一樣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有初步的感覺。 ?>

類地球行星初步研究發現,銀河系恒星中,至少每兩顆恒星中就有一顆擁有行星,每200顆恒星中就有一顆恒星擁有的行星位於“宜居帶”。科學家目前發現了1235顆候選行星,其中68顆與地球大小相似,288顆遠遠大於地球。在54個可能適宜人類居的行星中,5個可能與地球大小類似,所環繞運行的恒星與太陽相比,體積要小,溫度較低,其中一些可能有月球環繞,並存在液態水。 ?>

類地球行星該專案首席科學家威廉·博魯茨基在宣佈這一結論時稱,科學家們是根據已經觀察到的行星出現的頻率,得出全部行星的大致數位。目前關於銀河系行星數量的推斷可能還是“最保守的估計”,因為這些恒星可能有不止一個行星,開普勒目前進行的搜索也未能顧及那些遠離恒星的行星。他舉例說,如果開普勒從距離地球1000光年遠的地方遙望太陽,它能注意到金星劃過夜空,但只有1/8的機會看到地球。他表示,開普勒目前搜索的範圍只占茫茫夜空的1/400,在如此小的區域內卻發現如此眾多的候選行星,使我們禁不住認為,我們生活的銀河系中還有多少行星在環繞著類似太陽的恒星軌道上運行?

類地球行星天文學家史蒂文·麥蘭認為,這些關於銀河系行星數量的科學推斷說明,用數以百億形容銀河系是準確的。而這僅僅是人類目前生活的銀河系,科學家們認為宇宙中存在1000億個銀河系。而銀河系中究竟有多少類似太陽的恒星存在還無定論。多年來,科學家們傾向認為銀河系有1000億顆恒星,但去年,一名耶魯科學家認為,這一數字接近3000億。

類地球行星既然可能有適宜人居的行星,科學家的新發現必然引發人們對宇宙中存在其他生命存在的聯想。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外星人”為什麼至今沒有造訪地球?發佈會現場,博魯茨基感到很遺憾,因為這是一個他和同事們目前都不知道答案的問題。但他表示,太多的未知正是人類太空探索的動力所在,這一探索的意義,將使人類對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有進一步的認識。

類地球行星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指出,尋找太陽系外生命特別是高等智慧生物,是人類一個永恆的話題。開普勒望遠鏡的發現在這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發現了大量系外行星,其中許多行星的大小同地球接近,同其恒星的位置和地球與太陽的位置近似,處於“宜居地帶”。有了適宜的環境,就有可能存在生命,雖然其生命形式未必同地球生命相同。朱進說,在開普勒望遠鏡發現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後期觀測,比如在條件成熟後給某個特定行星拍攝大氣光譜,瞭解行星表面的大氣情況,這樣更有助於判斷生命的存在。他說,系外行星探索已成為天文學的一個熱門課題,天文觀測手段的發展將帶來更多有趣的發現。

類地球行星天文觀測手段的發展

類地球行星作為人的視力的延伸,天文望遠鏡于17世紀初出現,當時,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放大33倍的望遠鏡,並通過它發現了月亮上的環形山、木星的衛星等等,打開了人類認識宇宙的全新視野。此後4個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天文觀測新設備和技術不斷出現。現今,電腦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在天文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很多先進的天文望遠鏡問世,如:1990年4月發射升空的哈勃空間望遠鏡,2009年5月升空的歐洲航天局的“赫歇爾”空間天文臺,它裝備了迄今太空中口徑最大的望遠鏡,同年6月,在河北興隆通過驗收的中國製造的大天區面積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

類地球行星“開普勒”空間望遠鏡於2009年3月升空,它配備了直徑達55英寸的透鏡及9500萬圖元的數碼相機,整個望遠鏡造價達6億美元。次年初,它發現了5顆繞遙遠恒星旋轉的新行星,雖然這幾顆行星溫度過高而無法為任何已知生命提供生存條件,但它們是“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升空後首批得到證實的新發現。現在,“開普勒”又有新的建樹,在未來幾年時間裡,開普勒望遠鏡將把“目光”對準10多萬顆恒星,來解答那個長期困擾人類的問題:宇宙中還有另一個“地球”嗎?它發現了“宜居地帶”,這些是外星人可能的“家園”嗎?需要進一步的觀測證實。 馬小甯 本報記者 管克江 吳迎春

美國《時代》雜志日前刊文,題為:美國航天局類地球行星探索,向發現第二個地球進發。美國天體物理學專家表示,如地球般可維持生命的行星群,正在我們附近的銀河系中,繞著恆星打轉;只是我們還沒發現罷了。

鮑斯(Alan Boss)在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Science,AASS)年會上指出:「距太陽約30光年遠處,有約數十個類日恆星,我想其中應有好一部分,大概一半的恆星,周圍會有類地球行星圍繞。 #

鮑斯為卡內基科學機構(Carnegie Institutionfor Science)的天體物理學專家,他告訴協會同僚:「我想距太陽10、20或30光年處,有很大機會可以找到類地球行星。」AASS從本月12日起在芝加哥舉行年會。 #

他確信,類地球行星可以透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預計今年3月5日發射升空的開普勒(Kepler )太空望遠鏡,或是由歐法合作,從2006年開始在軌道上運轉,配備太空望遠鏡的COROT衛星觀測到。 #

鮑斯補充說,觀測到這些類地球行星的影像,可以拿來識別它們的大氣亮度,然後知道它們是否可能有甲烷及氧氣;這樣就有相當有力的證據,證明它們不只是可以居住,而是已有生命存在。 ?>

他說:「我並非指一個有智慧生物居住的類地球行星,而只是單純的指如果有一個可居住的類地球行星…座落在那,10億年來有適宜的溫度及水,理當會有生命存在。」

他說:「類地球行星至少會有微生物吧。」

.
中國稱歐洲新發現類地球行星意義重大
“現在就說新發現的類地行星可能會適合人類居住,還為時尚早。”對歐洲天文學家剛剛公佈發現的一顆新的類地行星,中國行星專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此次發現意義非常重大,但從目前的資料來看,根本不足以表明其適合人類居住。

類地球行星新華網報導,近日,歐洲11名天文學家向全球公佈了他們新的發現: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位於智利拉西拉地區的天文望遠鏡,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顆溫度和尺寸都與地球類似的行星,這顆被一些天文學家稱為“第二地球”的行星,距地球約20光年,科學家們將它暫時命名為“Gliese581c”,“581c”可能有液態水,有天文學家表示其可能適合生命居住。

類地球行星“這次發現意義重大,標誌著人類對太陽系外的探索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王思潮表示,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想像地球以外的生命,尤其是外星智慧生命。在近40年的時間內,隨著科技水準的不斷提高,人類的太空船登上了火星、金星,甚至帶回了很多外星體的構成物質,但人類並沒有在外類地球行星找到真正的生命,乃至證明外星體存在生命的證據也沒有找到。

類地球行星王思潮說,一個類地球行星到底適不適合生命(人類)居住,關鍵是看其是否具有與地球相似的環境,亦即“生命維持系統”。在這樣的指導原則下,今後,天文學家要對“581c”進行進一步觀測分析,通過對這種類地行星進行光譜分析,判斷上面有沒有水和氧氣的成分。如果有水、氧氣,還有甲烷,那麼,這種行星適合生命居住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類地球行星王思潮強調,這次發現僅僅是一個開端,接下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從目前的探測結果判斷是否適合人類居住,為時尚早。人類要“移民”到別的類地球行星,對移出地會有非常苛刻的條件。從目前的條件來看,人類要想移居到南極還不行,更不要說到別的類地球行星生活了。

過去的兩年中,美國宇航局的開普勒軌道望遠鏡一直不間斷的觀測著560光年外“天鵝座”羽翼上15萬顆小行星的動向。探測器一直在搜尋細微的、亮度驟降的圖景,因為這可能預示著有小行星正穿越恆心的表面,以掩蓋一小部分光的呈現。

毫無疑問,行星們一直都在外太空遊弋,幾個所謂太陽系外行星已經暴露在開普勒的眼前。至少到目前為止,這種發現並沒有辜負天文學家的終極目標:尋找到真正的類地行星,一顆不大但溫度適應生命存在的類地球行星。

美國“開普勒團隊”日前在西雅圖召開的天文學年會上公佈的新發現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顆被稱為“開普勒10b”的行星隻比地球大約40%,是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發現的最小的行星。不僅如此,與已經發現的500多顆行星中的絕大多數相異的是,“開普勒10b”不僅僅是一顆巨大的氣體或者冰體類地球行星,他是由岩石構成,就像地球一樣。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傑克?馬西在介紹類地球行星的發布會上說:“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發現”。他並不是在談論這顆行星本身,它不太可能存在生命。主要的問題在於,相比於日地間9300萬英裡的距離,這顆行星與主恆星間的距離僅有不到2萬英裡。美國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專家、開普勒團隊領導者之一的娜塔莉?巴塔爾哈說:“在朝向恆星的一面,‘開普勒10b’的溫度高達2500華氏度,這比熔岩還要炙熱。

天文學家們一直認為像地球這樣由岩石構成的適宜居住的星體的確存在,但在這一領域的假設卻常常因為更大的發現而“破滅”。這次,科學家不僅知道這顆由岩石構成的行星的大小,還計算出它的質量。

結合行星的規模和質量,人們能夠計算出它的密度。“開普勒10b”擁有更為強大的引力,因為較之地球,它將自己“束縛”的更加緊密。幾乎可以肯定,它自身所擁有的鐵的比重要比地球更高。

開普勒望遠鏡雖然對發現微小的星體十分敏感,但由於它的測量標准是基於恆星的大小和光線投射的角度,因此,在發現和測量行星大小時也存在細小的誤差,如果開普勒能發現比“開普勒10b”更微小的星體,那麼總有一天,它會在更加遙遠的距離,探測出一個與地球一般大小,溫度適應的“孿生兄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iscovery 的頭像
    Discovery

    發現新世界

    Discove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